欢迎访问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
预约电话:0373-3665182

【健康科普】酒肉穿肠过 莫让隐患身上留 ——警惕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

时间:2024年01月16日 点击次数:240

潘静
都说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就是并发症。而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中最主要的类型,约有80%的糖尿病患者最终死于心脑血管并发症,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和健康。
那么,什么是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呢?让我们从医学专业的角度让您对它有个正确认识。
先来看个病例
老王,男,52岁,2型糖尿病8年,血糖控制稳定
中秋之夜,过量进食、饮酒
突发心肌梗死,入院 
老王的家人很疑惑,为什么从无心脏病史的老王会突发心肌梗死呢?
医生解释说很可能是在糖尿病的基础上,中秋夜进食过多、饮酒过量造成的。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
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是指糖尿病引起的血管病变累及心、脑大血管,导致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加速发展,主要表现为冠心病、脑卒中等。
 
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中最主要的类型,约有80%的糖尿病患者最终死于心脑血管并发症,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和健康。
UKPDS是糖尿病领域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临床研究,它以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结果对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UKPDS研究中,我们发现心脑血管病变并不只存在于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中,许多新诊断的患者已经存在心脑血管病变,包括冠心病和脑卒中等。这可能与糖尿病隐匿起病,患者症状不明显而未能及时诊断导致疾病延误有关。
那么哪些原因可以造成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呢?也就是医生口中常提到的那些危险因素。
首先是整体血糖控制不良,主要衡量指标就是血红蛋白升高。另外,还包括血糖波动大以及餐后血糖异常升高。
其次,除血糖外,肥胖、高血压、血脂代谢异常和胰岛素抵抗等都可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从而导致心脑血管并发症出现。
下面我们分别看一下这些危险因素:
一、糖化血红蛋白
什么是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是人体内糖基化的血红蛋白,因为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代谢周期是8-12周。
因此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近2~3个月内平均血糖水平,是衡量血糖整体控制水平的最重要指标。目前,我国最新出版的糖尿病指南建议2型糖尿病患者HbA1c控制目标应﹤7 %。
在2型糖尿病血糖升高时,过多的葡萄糖就会和血红蛋白结合,造成糖化血红蛋白升高,这可以反映近2-3个月的整体血糖升高水平,也为临床上判断既往近期是否已经存在高血糖提供了有利依据,避免了应激因素的干扰。
既然HbA1c升高意味着并发症风险增高,那么降低HbA1c就可以减少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研究发现糖化血红蛋白每降低1%,就可以使糖尿病相关死亡减少21%,心肌梗塞和中风分别减少14%和12%,总体死亡率也降低14%。
因此,我们要努力降低糖化血红蛋白使其达标,每降低一小点,就向健康迈进一大步。
在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带来的各种获益中,心血管最显著。
著名的DCCT研究,全称是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研究,即研究控制血糖与糖尿病并发症之间的关系。这项研究证实加强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可以使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减少42%,这是非常可观的,由此也进一步证实了控制血糖的重要性。
二、什么是血糖波动
 
正常人每日血糖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特点为变化幅度小,时限短,变异小,体现机体自身调节能力强。
血糖异常波动则常见于糖尿病患者,特点为变化幅度大、时限长,变异大,体现机体自身调节能力较差。
图示为正常人、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1日血糖变化曲线示例,可见正常人血糖波动范围较小,而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性明显增加。
并发症发生增加。因此,除了要保持血糖整体水平稳定,即糖化血红蛋白达标外,还要尽量控制血糖稳定,避免过度波动,这血糖波动可以体现在不同方面:
许多研究发现如果血糖在1小时内的波动大于5.6 mmol/L,则心血管事件增加。
餐后血糖也和心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如果餐后出现高血糖,那么冠心病和总体死亡率升高。
空腹血糖波动幅度大也能增加心血管死亡风险。
总之,不论任何时段的血糖波动过大都会导致糖尿病心血管样才能有效减少心血管事件。
三、什么是餐后高血糖?
 
餐后血糖这个概念相信大家并不陌生,而餐后高血糖是指食物消化吸收过程中血糖高峰超过正常范围。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餐后血糖至少应小于10 mmol/L。
为什么我们要单独拿出餐后血糖来讲呢?这是因为相对于于空腹血糖来说,餐后血糖升高与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的关系更为密切。也就是说,控制餐后血糖到合适范围对于减少心血管并发症意义更为重要。
亚洲餐后血糖与心血管疾病危险(DECODA)研究显示,餐后高血糖是心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显示了空腹血糖经OGTT 2小时血糖校正后,不能预测心血管死亡(P=0.83);而OGTT2小时血糖经空腹血糖校正后,仍可显著预测心血管死亡P<0.001)。
我们来总结一下以上讲的血糖与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点:
1)反映整体血糖控制水平的指标——糖化血红蛋白,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和死亡风险密切相关
2)血糖的异常波动也可以增加心血管病风险
3)血糖各组分中,餐后血糖是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独立高危因素,因为它可以直接通过糖毒性作用损害靶器官,而且餐后血糖异常升高造成的进餐前后血糖波动加剧也会促进心血管并发症发生。
因此,我们不仅要全面控制血糖,而且要尽可能保持稳定,尤其是餐后血糖。
四、什么是肥胖?
前面讲的都是血糖与心脑血管并发症之间的关系,其实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也参与了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过程。肥胖即是其中之一。
我们用什么指标来衡量肥胖呢?什么样的情况属于肥胖?
这里要引入体重指数的概念,体重指数(BMI)是反映超重与肥胖程度的常用指标,通常用体重(kg)/身高2(m2)来计算。
在我国,体重指数≥28定义为肥胖。
 
研究发现超重与肥胖常伴有血糖、血脂、血压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变化,并导致冠心病发病增加,即肥胖的人更易患心血管疾病。
有具体数据为例,BMI每增加1kg/m2,8年内患高血压病风险增加2.5%。
图中显示,如果把体重正常者发生心力衰竭和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定义为1的话,则肥胖患者的心力衰竭风险为2~3,而心脏性猝死的风险高达40,均明显升高。
既然肥胖与心血管事件有如此紧密的关系,那么减轻体重就相当于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
具体来说,体重每降低10kg,则:死亡风险降低20%~25%、血压(收缩压/舒张压)降低10/20mmHg、心绞痛症状减少91%,运动耐量增加33%、甘油三酯降低30%
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降低30%~50%
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降低15%(相对)
此外,由于血压、血脂和胰岛素抵抗也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所以同样是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因此,减少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要全面控制血糖、体重和血压、血脂等多种危险因素,这是由糖尿病是全身性疾病这一特点决定的,防控也是一项系统工程,缺一不可。
 
 
我们已经了解了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定义以及危险因素,现在来看一下应该如何进行预防和控制,也是我们此次学习的主要目的和重点。
其实,我们防控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原则就是针对上述各种危险因素进行控制,包括相关生活方式干预以及药物治疗等,做到综合防治。
下面我们针对这些危险因素“各个击破”
首先看一下如何降低糖化血红蛋白?
正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五驾马车”,即饮食控制、适当运动、药物治疗、血糖监测和患者教育。这五项内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都是为血糖达标服务的。
 
餐后血糖也是减少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重点防控对象,因此也需要密切监测。
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胰岛素治疗者、非胰岛素治疗者以及动态血糖监测与胰岛素输入联动的监测方案。
(按表格所示,具体讲解相应的监测方案)
总体原则是既能充分反映血糖控制情况以指导治疗,又不过度增加患者负担,以提高患者依从性。
控制体重在理想范围内也是减少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重要一环。
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肥胖的危害。
具体到实际行动中,其实就是要使消耗的热量大于摄入的热量,这样才能减轻现有体重。
要选择健康生活方式,纠正摄食过多、体力劳动过少的习惯。具体措施包括:
控制食物分量(制订总热量目标)
平衡膳食(合理搭配饮食营养素种类和比例)
适当运动(以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为主)
戒烟限酒(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除了上述常规防治措施外,大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积极接受糖尿病并发症防治教育,定期检查。
重视不典型或轻微症状,及时就医,听取医生意见。
有心脑血管疾病时更应重视对低血糖的防治,避免严重低血糖引起急性心脑血管事件,而且高龄、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可适当放宽血糖控制目标。
考虑自身疾病及承受能力,合理安排运动,避免运动损伤和运动导致的低血糖。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大血管并发症。
现在我们将今天所学的知识点作一总结,请大家一起参与问与答。
1、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常见冠心病、脑中风等
2、高糖化血红蛋白、餐后高血糖、血糖异常波动、高血压、  肥胖、胰岛素抵抗等因素可引起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
3、全面控制血糖(糖化和餐后血糖)达标,减少血糖波动
4、综合干预危险因素,如降压、减肥、调脂、抗凝等第3代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更加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使降糖更有效、更安全、更方便。
了解这些有可能对您的就诊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