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小康复大乾坤 ——康复治疗的常见误区,你中了几条?
时间:2023年08月14日 点击次数:1323
陈童瑶
什么是康复?为什么要进行康复治疗?提及康复,很多人以为就是针灸、推拿、理疗……其实康复不是锻炼也不是保健,而是治疗。在临床上,有很多病人及家属重治疗而不重康复,他们在挽救亲人的生命上花费巨资,但对病后康复却持保守态度,认为康复可有可无。其实这些想法都是不对的,接下来我们就来就说一说康复中常见的误区,看你中招了几条?
01
误区一:康复治疗很简单,就是针灸推拿活动身体
康复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治疗方式多种多样,有中国传统康复治疗,也有现代康复治疗。中国传统康复治疗包括:针灸、推拿、按摩、牵引等;现代康复治疗手段包括:物理治疗(运动治疗和理疗)、作业疗法、言语治疗、心理治疗、康复生物工程、康复护理等。
1.运动疗法:通过利用器械、徒手或患者自身力量,在治疗师帮助下,采取主动或被动运动模式,使患者局部或全身的运动、感觉等功能恢复的训练方法。
2.作业疗法:通过有目的、有选择的作业活动来促进患者身体、精神和社会参与等方面障碍恢复的治疗方法。
3.物理治疗:如功能性电刺激、生物反馈和相应的理疗,改善肢体的肌肉和循环问题。
4.言语治疗:针对听、说、读、写障碍,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改善患者的沟通交流能力。
5.心理治疗: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测验、行为评定等手段,改善患者认知、情感障碍及不良行为。
6.康复工程:对于活动障碍的肢体配置矫形支具,阻止肢体变形,辅助功能活动。
7.康复护理:发病早期或卧床期的肢体功能位摆放和被动活动,预防呼吸道、泌尿道和胃肠道的并发症,包括体位护理,皮肤护理,饮食护理,口腔护理,膀胱护理,大小便护理等。
02
误区二:康复治疗“可有可无”,完全可以自我康复
这是严重错误的观点。康复训练必须在康复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根据每个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的治疗方案,精确到每一块肌肉和每一个动作。否则有可能会出现肩关节损伤脱位、肌肉拉伤等问题。如果没有严格按照医务人员的指导,自己用错误的方式锻炼,不但没什么效果,还可能会出现二次损伤,引发疼痛,延长康复周期,影响康复效果。特别是脑血管病患者遗留的偏瘫、吞咽困难、语言障碍、认知障碍、血管性痴呆,目前对这些后遗症的治疗,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规范化的康复治疗。
03
误区三:康复治疗要等到病好了再才开始
好多人都错误的认为:康复治疗是后期的事。特别是对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时机是相当重要的。根据WHO提出的标准: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小时以后就可以开始介入康复治疗。好多人都因为这种错误的观点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有研究证实, 接受康复治疗的脑血管疾病患者,80%可以恢复独立行走,40%-50%可以回归社会,恢复原来的工作。生活无法自理的患者,对自身及家庭都是沉重的负担。因此,尽早介入全面的康复治疗,才能最大程度的减轻功能障碍,让患者更快更好的回归家庭,融入社会。
04
误区四:康复训练越早越多,恢复就越快越好
很多患者知道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也很刻苦锻炼,但方法不对只会徒劳无功,甚至有害。一般来说,病人运动锻炼要遵循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因人而宜、劳逸结合等原则。过度的训练,患者容易出现肌肉损伤和抵触情绪。特别是对于偏瘫患者,临床上常见家属在早期拖着患者行走,这钟做法是错误的,并且非常危险。正常人步行是双下肢各关节按照一定的顺序伸展、屈曲,交替完成支撑身体和迈步的动作。而患者如未经合理的训练而急于开始步行练习,则会出现典型的偏瘫步态,纠正起来则相当困难。严重者还可导致髋、膝关节的损伤。因此,对于康复不能急于求成,要严格在医生、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此外,康复训练会大量消耗体能量,家属还要保证患者充足的营养和休息。
05
误区五:康复治疗只是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的事
康复治疗需要患者、家属、医生、治疗师和护士的共同努力。患者本人和家属都要坚定信心,积极配合康复治疗。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家属对患者的照顾过多,即使患者能做也不让动手,导致患者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完全依赖他人。所以,患者虽然也做了康复,但在生活中康复意识不强,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也就较差。因此,作为患者的亲属也应树立康复意识,患者能够自己做的事,家属尽量不要替代完成,要和医务人员一起引导训练、鼓励患者,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06
误区六:康复相当于特效药,做了治疗就能立竿见影
大多患者对康复治疗有一定程度的误解,认为做一两次就能够马上见到效果,就像吃特效药那样快。有的患者在康复期间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长期做康复训练,但是没有效果,或者进步缓慢,因此觉得康复没用而放弃了后续的治疗。其实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时间内没有出现明显的效果是正常的,患者应该给自己一点时间,积极和医生、治疗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按照康复计划循序渐进。只有通过科学持久的训练和量的积累,康复效果才会慢慢显现。
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管是家属还是患者都需要有极大的耐心与信心。康复治疗没有捷径,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使康复的效果达到最佳!
什么是康复?为什么要进行康复治疗?提及康复,很多人以为就是针灸、推拿、理疗……其实康复不是锻炼也不是保健,而是治疗。在临床上,有很多病人及家属重治疗而不重康复,他们在挽救亲人的生命上花费巨资,但对病后康复却持保守态度,认为康复可有可无。其实这些想法都是不对的,接下来我们就来就说一说康复中常见的误区,看你中招了几条?
01
误区一:康复治疗很简单,就是针灸推拿活动身体
康复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治疗方式多种多样,有中国传统康复治疗,也有现代康复治疗。中国传统康复治疗包括:针灸、推拿、按摩、牵引等;现代康复治疗手段包括:物理治疗(运动治疗和理疗)、作业疗法、言语治疗、心理治疗、康复生物工程、康复护理等。
1.运动疗法:通过利用器械、徒手或患者自身力量,在治疗师帮助下,采取主动或被动运动模式,使患者局部或全身的运动、感觉等功能恢复的训练方法。
2.作业疗法:通过有目的、有选择的作业活动来促进患者身体、精神和社会参与等方面障碍恢复的治疗方法。
3.物理治疗:如功能性电刺激、生物反馈和相应的理疗,改善肢体的肌肉和循环问题。
4.言语治疗:针对听、说、读、写障碍,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改善患者的沟通交流能力。
5.心理治疗: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测验、行为评定等手段,改善患者认知、情感障碍及不良行为。
6.康复工程:对于活动障碍的肢体配置矫形支具,阻止肢体变形,辅助功能活动。
7.康复护理:发病早期或卧床期的肢体功能位摆放和被动活动,预防呼吸道、泌尿道和胃肠道的并发症,包括体位护理,皮肤护理,饮食护理,口腔护理,膀胱护理,大小便护理等。
02
误区二:康复治疗“可有可无”,完全可以自我康复
这是严重错误的观点。康复训练必须在康复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根据每个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的治疗方案,精确到每一块肌肉和每一个动作。否则有可能会出现肩关节损伤脱位、肌肉拉伤等问题。如果没有严格按照医务人员的指导,自己用错误的方式锻炼,不但没什么效果,还可能会出现二次损伤,引发疼痛,延长康复周期,影响康复效果。特别是脑血管病患者遗留的偏瘫、吞咽困难、语言障碍、认知障碍、血管性痴呆,目前对这些后遗症的治疗,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规范化的康复治疗。
03
误区三:康复治疗要等到病好了再才开始
好多人都错误的认为:康复治疗是后期的事。特别是对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时机是相当重要的。根据WHO提出的标准: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小时以后就可以开始介入康复治疗。好多人都因为这种错误的观点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有研究证实, 接受康复治疗的脑血管疾病患者,80%可以恢复独立行走,40%-50%可以回归社会,恢复原来的工作。生活无法自理的患者,对自身及家庭都是沉重的负担。因此,尽早介入全面的康复治疗,才能最大程度的减轻功能障碍,让患者更快更好的回归家庭,融入社会。
04
误区四:康复训练越早越多,恢复就越快越好
很多患者知道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也很刻苦锻炼,但方法不对只会徒劳无功,甚至有害。一般来说,病人运动锻炼要遵循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因人而宜、劳逸结合等原则。过度的训练,患者容易出现肌肉损伤和抵触情绪。特别是对于偏瘫患者,临床上常见家属在早期拖着患者行走,这钟做法是错误的,并且非常危险。正常人步行是双下肢各关节按照一定的顺序伸展、屈曲,交替完成支撑身体和迈步的动作。而患者如未经合理的训练而急于开始步行练习,则会出现典型的偏瘫步态,纠正起来则相当困难。严重者还可导致髋、膝关节的损伤。因此,对于康复不能急于求成,要严格在医生、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此外,康复训练会大量消耗体能量,家属还要保证患者充足的营养和休息。
05
误区五:康复治疗只是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的事
康复治疗需要患者、家属、医生、治疗师和护士的共同努力。患者本人和家属都要坚定信心,积极配合康复治疗。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家属对患者的照顾过多,即使患者能做也不让动手,导致患者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完全依赖他人。所以,患者虽然也做了康复,但在生活中康复意识不强,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也就较差。因此,作为患者的亲属也应树立康复意识,患者能够自己做的事,家属尽量不要替代完成,要和医务人员一起引导训练、鼓励患者,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06
误区六:康复相当于特效药,做了治疗就能立竿见影
大多患者对康复治疗有一定程度的误解,认为做一两次就能够马上见到效果,就像吃特效药那样快。有的患者在康复期间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长期做康复训练,但是没有效果,或者进步缓慢,因此觉得康复没用而放弃了后续的治疗。其实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时间内没有出现明显的效果是正常的,患者应该给自己一点时间,积极和医生、治疗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按照康复计划循序渐进。只有通过科学持久的训练和量的积累,康复效果才会慢慢显现。
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管是家属还是患者都需要有极大的耐心与信心。康复治疗没有捷径,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使康复的效果达到最佳!
上一篇:健康科普】认识白血病
下一篇:【健康科普】揭秘你的血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