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脑损伤康复第一课——翻身和体位摆放
时间:2023年08月28日 点击次数:1438
吴国彬
翻身和体位摆放是脑损伤患者接触康复治疗的第一课,定时翻身和正确的摆放体位在康复治疗过程中至关重要,想要获得满意的康复治疗效果,就必须做到勤翻身,掌握正确的体位摆放,接下来我们说说它会给我们带来哪些益处。
01预防挛缩畸形
如果我们长时间以某种姿势睡觉,醒来时会发现有些关节僵硬甚至疼痛,这是大部分健康人都有的经历。例如肘或肩关节被压在身下数小时后,伸展时会感到麻木甚至疼痛,这个症状在轻微活动后很快缓解。偏瘫患者往往因为肌力弱而不能主动改变体位,固定不变的姿势很容易引起肌肉的短缩,导致关节挛缩畸形。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们家属需要每2-3小时为患者翻身一次,重新摆放体位,不同体位有助于降低肌张力。所以维持患者正确的体位对于预防压疮和挛缩的发生都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在脑损伤的早期。
02避免压疮的发生
压疮是脑损伤患者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持续长时间地压迫皮肤和皮下组织是压疮发生的主要原因。常见的压疮部位有骶尾部、股骨大转子外侧、踝和足跟等,这往往与患者习惯性体位有关。定时翻身和变换体位有助于解除局部的垂直压力,是预防压疮的有效措施。
03改善循环
脑损伤患者由于肢体主动肌肉泵活动的丧失和血管收缩的减少会出现血流缓慢、血液瘀滞,体位的改变可促进肌肉收缩或舒张,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环,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改善体位性水肿。
04保持脊柱的活动性
在翻身过程中,脊柱也会随之活动,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体位使得脊柱相邻椎体之间产生活动,确保了脊柱的活动性。如果患者长期保持仰卧位,脊柱会变得僵硬并固定在伸展位,导致脊柱旋转受限,后期患者在训练坐、站时腹部肌肉不易被激活,导致核心肌群肌力不足,影响患者平衡功能,延长康复治疗周期。
05改善呼吸功能
体位长时间固定不变会导致胸腔体积缩小,出现胸廓前后径缩小、胸廓扁平及胸骨角凹陷等,严重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体位的变换有助于呼吸肌的有效活动,提高我们的肺功能。另外,翻身和侧卧位能够促进肺部分泌物的排出,有助于体位排痰。
06预防颈源性疼痛
我们都有过落枕的经历,长时间平卧会导致颈部过度伸展,出现颈部肌肉僵硬,是颈源性疼痛的最主要的原因。通过定时变换体位,有助于避免颈部肌肉被过度牵拉,有效的预防颈源性疼痛发生。
07降低过高的肌张力
研究证实:紧张性颈反射在肌痉挛发展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当患者处于颈部后伸的仰卧位时,这种影响会更加严重。定时变换体位可以有效抑制颈部紧张性反射,降低肌张力,避免了痉挛的发生。
总结
脑损伤的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常常因为过度关注患者肌力、平衡、步态的恢复情况,而忽略了体位摆放、翻身这些相对简单的动作。正是这些简单的动作减少了康复治疗中潜在的并发症,缩短了康复治疗的周期,对患者远期预后大有裨益。所以,脑损伤康复的第一课要从翻身和体位摆放做起,更要贯穿于康复治疗的全过程。
翻身和体位摆放是脑损伤患者接触康复治疗的第一课,定时翻身和正确的摆放体位在康复治疗过程中至关重要,想要获得满意的康复治疗效果,就必须做到勤翻身,掌握正确的体位摆放,接下来我们说说它会给我们带来哪些益处。
01预防挛缩畸形
如果我们长时间以某种姿势睡觉,醒来时会发现有些关节僵硬甚至疼痛,这是大部分健康人都有的经历。例如肘或肩关节被压在身下数小时后,伸展时会感到麻木甚至疼痛,这个症状在轻微活动后很快缓解。偏瘫患者往往因为肌力弱而不能主动改变体位,固定不变的姿势很容易引起肌肉的短缩,导致关节挛缩畸形。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们家属需要每2-3小时为患者翻身一次,重新摆放体位,不同体位有助于降低肌张力。所以维持患者正确的体位对于预防压疮和挛缩的发生都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在脑损伤的早期。
02避免压疮的发生
压疮是脑损伤患者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持续长时间地压迫皮肤和皮下组织是压疮发生的主要原因。常见的压疮部位有骶尾部、股骨大转子外侧、踝和足跟等,这往往与患者习惯性体位有关。定时翻身和变换体位有助于解除局部的垂直压力,是预防压疮的有效措施。
03改善循环
脑损伤患者由于肢体主动肌肉泵活动的丧失和血管收缩的减少会出现血流缓慢、血液瘀滞,体位的改变可促进肌肉收缩或舒张,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环,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改善体位性水肿。
04保持脊柱的活动性
在翻身过程中,脊柱也会随之活动,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体位使得脊柱相邻椎体之间产生活动,确保了脊柱的活动性。如果患者长期保持仰卧位,脊柱会变得僵硬并固定在伸展位,导致脊柱旋转受限,后期患者在训练坐、站时腹部肌肉不易被激活,导致核心肌群肌力不足,影响患者平衡功能,延长康复治疗周期。
05改善呼吸功能
体位长时间固定不变会导致胸腔体积缩小,出现胸廓前后径缩小、胸廓扁平及胸骨角凹陷等,严重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体位的变换有助于呼吸肌的有效活动,提高我们的肺功能。另外,翻身和侧卧位能够促进肺部分泌物的排出,有助于体位排痰。
06预防颈源性疼痛
我们都有过落枕的经历,长时间平卧会导致颈部过度伸展,出现颈部肌肉僵硬,是颈源性疼痛的最主要的原因。通过定时变换体位,有助于避免颈部肌肉被过度牵拉,有效的预防颈源性疼痛发生。
07降低过高的肌张力
研究证实:紧张性颈反射在肌痉挛发展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当患者处于颈部后伸的仰卧位时,这种影响会更加严重。定时变换体位可以有效抑制颈部紧张性反射,降低肌张力,避免了痉挛的发生。
总结
脑损伤的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常常因为过度关注患者肌力、平衡、步态的恢复情况,而忽略了体位摆放、翻身这些相对简单的动作。正是这些简单的动作减少了康复治疗中潜在的并发症,缩短了康复治疗的周期,对患者远期预后大有裨益。所以,脑损伤康复的第一课要从翻身和体位摆放做起,更要贯穿于康复治疗的全过程。
上一篇:足跟疼难耐,针刀解忧患
下一篇:【健康科普】揭秘你的血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