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修日记】以生命之名,赴精进之路
时间:2025年07月28日 点击次数:299
血液科的临床一线,总有这样一群特殊的患者:他们被异常增殖的血细胞裹挟,肝脾在无形的 “压力” 下肿大,血栓的阴影如影随形。有人说这是肿瘤,却又不同于白血病的急骤进展 —— 这便是骨髓增殖性肿瘤(MPN),一组由骨髓细胞克隆性增殖引发的髓系肿瘤性疾病。其经典亚型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与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
只因这类疾病发病率偏低,属于血液病中的 “罕见群体”,在基层医院常面临诊疗重视不足、规范度欠缺的困境。为了让更多患者得到更精准的救治,2025 年 3 月至 5 月,我作为我院血液科的一员,踏上了前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的进修之路,专攻 MPN 亚专科。
浙一血液科 MPN 中心的专业性,从踏入病房的那一刻便清晰可知,中心设有独立病房,拥有32张床位,日间病房16张床位,是全国唯一拥有MPN独立病房的血液病中心,承载着来自各地患者的希望。MPN团队小而强,由国内知名专家黄健主任坐镇,科研与临床骨干各司其职,每项工作都透着 “扎实” 二字。进修期间,黄主任每周四上午雷打不动的 30 分钟小课堂,成了我最期待的时刻:他不仅系统讲解 MPN 的规范化诊疗要点,更会穿插特殊病例的生动解析,那些看似 “有趣” 的临床细节,实则藏着对疾病本质的深刻洞察,让抽象的理论在真实病例中落地生根。
三个月的沉浸式学习,如春雨浸润心田,给我带来了四点颠覆性的认知升级:
(1)治疗理念的革新
过去我们总将重心放在血栓预防、症状控制与疾病进展阻断上,但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普及与新药研发的突破,国外指南已将超长效干扰素罗培纳入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治疗方案 ——它能让四分之一的 PV 患者实现基因转阴。这让我深刻意识到:MPN 的治疗不应止步于 “慢病管理”,更要敢于迈向 “治愈” 的远方。
(2)病理诊断的权重
面对疑难病例时,临床医生绝不能止步于 “模糊诊断”,必须与病理科医生反复沟通、共同研判,力求精准锁定亚型——这是后续治疗的根本前提。
(3)症状评估的规范
MPN10 症状评估量表的使用率必须达到 100%。浙一的做法给了我启示:为每位患者准备纸质评分表,通过日常宣教强化定期评分的意识,让量化评估成为诊疗决策的 “导航仪”。
(4)预后评估的价值
从疾病分层到风险预判,完善的预后评估体系能让治疗方案更具前瞻性,为患者争取更长的生存周期与更高的生活质量。
带着这些沉甸甸的收获,我已在心中勾勒出实践蓝图:回院后将从规范 MPN 病历书写入手,逐步建立标准化临床路径;在科主任的支持下推动多学科协作团队的组建,让病理、检验、临床形成合力;同时严格落实 MPN10 量表评估与预后分层,让每一项规范都转化为患者的切实获益。
值得一提的是,浙一血液科给予我的,远不止技术层面的提升。他们以 “人性化、个体化、规范化、专业化”为管理内核,用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每一位进修生。在这里,临床智慧是照亮前路的灯,人文关怀是温暖人心的火——正是这份 “技术 + 温度” 的传承,让我们对血液病诊疗的理解从 “治病” 升华为 “救人”。
三个月的进修时光,在血液病诊疗的长河中不过弹指一瞬,却足以让一名医者完成从 “技术精进” 到 “生命觉醒” 的蜕变。归来时,行囊里装满的不仅是前沿知识与诊疗技巧,更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将带着这份所学,在临床一线深耕细作,让更多 MPN 患者在至暗时刻看见光亮,让生命的火种得以燎原。
科室简介
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内科成立于1988年,是豫北地区成立的最早的血液病专科,拥有新乡市重点形态实验室,1989年成功开展第一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现拥有开放床位40张,移植仓3张床位,医护人员26人,临床医生8人,高级职称4人,硕士研究生4人,在新乡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委魏秀丽主任医师的带领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诊治方面在全市位居前列。
郭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