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乙型肝炎疫苗 ——风湿病患者接种须知与科学建议
时间:2024年11月06日 点击次数:346
魏思璐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主要通过血液、体液和母婴传播,易感人群主要为新生儿和未感染过乙肝病毒者。
乙型肝炎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简称乙肝疫苗,是我们控制和预防乙型肝炎的最佳工具。世卫组织建议所有刚出生的婴儿普遍接种疫苗以及在婴儿期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儿童和青少年补种。
荟萃分析显示乙型肝炎疫苗接种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没有相关性,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接种的安全性良好。接种后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体达到10 IU/L时,可以预防HBV感染。免疫抑制剂可能影响部分人群疫苗应答的效果。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和白介素12/23抑制剂减弱HBV疫苗的应答。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可溶性蛋白相比,肿瘤坏死因子单克隆抗体对抗HBsAb保护性抗体水平的影响更大。
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接种乙肝疫苗接种指南
《中国成人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疫苗接种专家共识(2023版)》,对风湿病患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相关的问题提出了技术指南。
首先,建议未感染乙肝病毒并且未检测到血清保护性抗HBsAb的所有患者接种:
①免疫程序按照疫苗说明书执行,全程接种。
②如果接种益处高于风险,活动期患者在风湿免疫专科医生评估和监测下可以接种。
③存在免疫性疾病神经系统累及、结节性多动脉炎病史的患者,在权衡利弊和充分告知后可以接种。
使用以下药物的患者需要注意:
①使用抗CD20单抗治疗的患者,建议在下一剂抗CD20单抗使用前至少2周接种疫苗。
②接种时糖皮质激素建议小于20 mg/d泼尼松等效剂量,低于10 mg/d更优。
③建议使用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之前2~4周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④使用大多数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如病情许可,建议接种前后停药1~2周或者在用药间隔接种。
接种后监测:抗HBsAb与HBV的血清学保护密切相关。建议患者在全程接种疫苗后4~6周检测血清抗HBsAb浓度(达到10 IU/L以上)。如果疫苗接种后抗HBsAb阴性或未达到有效浓度的患者在疾病稳定期(可以在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推荐重复全程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或加强免疫。
由于疫苗的接种存在个体差异,接种后如出现不适症状,请及时就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