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
预约电话:0373-3665182

【健康科普】关爱健康 关注颈动脉狭窄

时间:2024年11月25日 点击次数:265

高焕利

一、什么是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狭窄是指作为血液由心脏通向脑和头其他部位的主要血管的颈动脉,出现狭窄的症状。颈动脉狭窄多是由于颈动脉的粥样斑块导致的颈动脉官腔的狭窄,其发病率较高,多发生于颈总动脉分叉和颈内动脉起始段。颈动脉狭窄可以通过药物控制或外科手术治疗。

二、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表现

临床上依据定动脉狭窄是否产生脑缺血症状,范围有症状性和无症状性两大类。

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01脑部缺血症状:可有耳鸣、眩晕、黑矇,视物模糊、头昏、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嗜睡、多梦等症状。眼部缺血变现为视力下降、偏盲、复视等。

02 TIA局部的神经功能一过性丧失,临床变现为一侧肢体感觉或运动功能短暂障碍,一过性单眼失明或失语等,一般仅持续数分钟,发病后24小时内完全恢复。

03缺血性脑卒中:一侧肢体感觉障碍、偏盲、失语、脑神经损伤,严重者出现昏迷等。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有时仅在体格检查是发现颈动脉搏动减弱或小时,颈根部或颈动脉行经处闻及血管杂音。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只有轻微头痛或头晕的情况。在早期大多没有什么症状,偶尔可能会有突然出现的头晕头痛、四肢麻木、短暂性失明,或者舌头不听使唤、无法讲话之类的症状。这些症状大多很快就会消失,大部分患者在数分钟内即可恢复,因此比较不容易引起注意。一旦出现如上症状,无论是轻微亦或是严重,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及时就医并做到配合医生进行相应的检查。不要因为症状小而不注意,因为症状拖久了可能造成不可逆影响。

三、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

颈动脉狭窄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表现,导致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同型半胱氨酸,吸烟、肥胖、高龄以及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精神紧张、缺乏运动)等。通常,这些危险因素同时存在时风险较单独存在时更高,这些危险因素与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相似。事实上患有脑动脉疾病的人群很可能同时也患有心脏疾病。

四、哪些人群要进行颈动脉的筛查

调查表明,我国年龄超过40岁者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为41.3%;中老年人(45岁以上)已经确诊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即小中风)的病例中,颈动脉硬化链块检出率达76%。一般来说,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有长期吸烟史、酗酒、有慢性牙周炎病史的人,以及45岁以上男性和55岁以上女性,都应该常规进行颈动脉的筛查。

五、颈动脉狭窄如何诊断?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格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来确定。目前主要应用于临床方法主要的影像学检查要包括颈动脉超声、经颅彩色多普勒、CT血管成像(CTA)及DSA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目前诊断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

QQ20241125-181351.jpg

六、怎样治疗颈动脉狭窄?

首先对于所有的颈动脉狭窄病人 ,要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积极控制危险因素,低盐低脂饮食,控制血压血脂血糖,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如无禁忌症则给与抗血小板及他汀类药物治疗 。颈动脉狭窄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重度指的是血管管腔狭窄超过70%,对于轻度和中度可以考虑药物治疗。如果确定颈动脉重度狭窄或有内膜斑块和溃疡,这时候单纯的药物治疗效果有限,不能有效预防卒中的发作,积极的手术治疗可以有效减少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几率。

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治疗基本分为2种:

1、颈动脉狭窄内膜剥脱手术:是经典的外科手术方式,在国内外广泛开展,手术效果确定,通过颈部切口切除狭窄处斑块,解除狭窄并重建颈动脉,避免斑块脱落,从而达到预防脑卒中发生目的,是颈动脉狭窄的首选手术方式。

2、颈动脉狭窄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通过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改善颈动脉狭窄并避免斑块脱落 。适用于高龄、心肺功能差、高位颈动脉狭窄等不适宜于采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患者。

七、颈动脉狭窄预防措施

日常用药及饮食要清淡饮食(低盐饮食),多吃天然谷物类、蔬菜、以及富含纤维的食物,水果等。(低脂饮食)尽量避免食用油腻及高热量的食物。规律服药,定期复查。日常中的病情监测规律监测血糖、血脂、血压,控制危险因素,定期进行超声、CTA 或脑血管造影复查。生活健康管理吸烟人群需及早戒烟,并加强体育锻炼。每天适当运动30min,一周至少运动3~4天。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内,定期检测血脂血糖等指标。总之,戒烟限酒控制体重,低盐低脂饮食,定期复查,依据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手术干预。就可以很好的控制颈动脉狭窄的相关风险,预防颈动脉狭窄性脑卒中。

了解这些有可能对您的就诊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