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时速——呼吸一科联合多学科成功抢救大面积肺栓塞
时间:2020年11月27日 点击次数:2749
都婴婴
2020年11月6日17:40分,已经到了下班的时间,还未忙碌完的呼吸与危重症一科的张祥杰主任接到一个电话,正在我院医联体—辉县孟庄镇医院下乡的葛蓓蕾医生急促地说道:一位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突发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只有70%左右,病情危重……需要紧急转到我们呼吸重症监护病房,请做好准备,接收病人。
张祥杰主任和RICU医生安英俊根据葛蓓蕾的叙述,迅速做出判断,考虑急性肺动脉栓塞的可能性大,张主任做出指示:立即联系急诊科,应用我科的转运呼吸机去接诊患者,同时立即通知CT室、介入科、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尽快做好接诊准备!
时间就是生命,争分夺秒才能使病人转危为安,从接到求救电话不到一个小时,18:30急诊科张静医生和柳迎雪护士以最快的速度将病人安全送到RICU,此时患者呼吸微弱,面色紫绀,血氧饱和度下降,血压持续下降,右下肢水肿,处于濒死状态,情况异常危急,安英俊医生和值班护士薛琳、李文宁立即予以对症处理,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路,升压药物应用等,患者病情仍在加重,针对患者现状,张祥杰主任提出,必须立即使用转运呼吸机带着患者先做CT肺动脉造影(CTPA),做好“溶栓”准备工作。此时患者家属焦急万分,张祥杰主任和安英俊医生向患者家属详细交代病情后,在患者血氧饱和度和血压很难维持的情况下,RICU曹臣龙主任、安英俊医生和薛琳护士备齐抢救药品和器材,并用转运呼吸机带着患者到达CT室,CT室值班医生张国伟以最快的时间完成了扫描,结果提示是死亡率极高的大面积肺栓塞!需要立即“溶栓”治疗!在屏幕前的所有医生屏住了呼吸。

接到消息的介入科主任张占利和副主任王伟迪已经赶到CT室,快速了解病情后,决定立即给予肺动脉溶栓碎栓术,患者被安全转运到介入科急诊手术。术中发现患者左、右肺动脉主干堵塞,血流动力学有改变,血压低,血氧饱和度低下,如果不急诊处理,患者随时会有死亡的风险,张占利主任和王伟迪副主任不但成功地为患者实施了肺动脉溶栓碎栓术,而且凭借丰富的经验,为防止下肢血栓再次脱落导致致死肺栓塞,又为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术后患者示意呼吸顺畅多了,胸闷,呼吸困难也明显减轻了,在场所有医护人员都长舒一口气,悬着的心才稍稍放松。但是患者股骨头置换术后,诸如出血等风险依然存在,我们还有硬仗要打,不能掉以轻心。
患者在转运呼吸机的保障下安全返回监护病房,当晚就脱离了呼吸机治疗,给予氧气吸入,血氧饱和度可达到96%,心率、血压逐渐正常,虽然溶栓成功了,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但张祥杰和曹臣龙两位主任再三强调:出血的并发症可发生在溶栓治疗过程中,也可发生在溶栓治疗结束后,不能大意,还应注意复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出现不明原因血红蛋白、红细胞下降时,应注意观察是否有出血并发症发生,包括:皮肤、黏膜出血,脑出血,消化道出血,腹膜后出血,泌尿系统出血,呼吸道出血,医生护士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处理突发情况。
急性大面积肺栓塞死亡率非常高,而患者抢救成功有几个条件:
01.判断信任
基层医院医联体的优越性和大夫第一时间的判断信任,与我们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团队紧密联系,而这个团队在十年前就参与全国肺栓塞救治项目,在肺栓塞诊断与救治方面遥遥领先
02.诊断明确
启动我院呼吸规范化诊治(PCCM)急救绿色通道,急诊科,呼吸与危重症学科RICU,CT,介入团队,分秒必争,在病人到来之前准备好人员、物品、应急预案
03.多学科协作
我们的呼吸与危重症团队,多学科协作的能力,高效的救治水平,离不开院领导的支持
04.患者家属的绝对信任
患者家属的绝对信任和配合,这一点非常重要。这四点是这个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我想不单单是患者的运气,也不单单是我们的运气。运气多了体现的应该是实力
此次患者的成功抢救,离不开基层医院,急诊科、CT室、介入科、呼吸与危重症多学科之间的通力协作,不但提高了危重患者的急救水平和诊治能力,同时打通了多个学科的急救绿色通道。
截止笔者发稿,11月12日,这位疑难危重患者,克服了诊断不明、生命体征极不稳定,术后、出血、死亡率极高等风险,在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病区在全体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无一并发症发生,仅仅住院六天,康复出院。
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在翟成凯院长和张祥杰主任的领导下,在急性致死性大面积肺栓塞的介入治疗上积累了十余年丰富的经验,成功救治了几百余例大面积肺栓塞患者,使肺栓塞死亡率下降到省内领先水平,充分显示了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在肺血管疾病诊治中的实力与担当!
2020年11月6日17:40分,已经到了下班的时间,还未忙碌完的呼吸与危重症一科的张祥杰主任接到一个电话,正在我院医联体—辉县孟庄镇医院下乡的葛蓓蕾医生急促地说道:一位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突发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只有70%左右,病情危重……需要紧急转到我们呼吸重症监护病房,请做好准备,接收病人。
张祥杰主任和RICU医生安英俊根据葛蓓蕾的叙述,迅速做出判断,考虑急性肺动脉栓塞的可能性大,张主任做出指示:立即联系急诊科,应用我科的转运呼吸机去接诊患者,同时立即通知CT室、介入科、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尽快做好接诊准备!
时间就是生命,争分夺秒才能使病人转危为安,从接到求救电话不到一个小时,18:30急诊科张静医生和柳迎雪护士以最快的速度将病人安全送到RICU,此时患者呼吸微弱,面色紫绀,血氧饱和度下降,血压持续下降,右下肢水肿,处于濒死状态,情况异常危急,安英俊医生和值班护士薛琳、李文宁立即予以对症处理,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路,升压药物应用等,患者病情仍在加重,针对患者现状,张祥杰主任提出,必须立即使用转运呼吸机带着患者先做CT肺动脉造影(CTPA),做好“溶栓”准备工作。此时患者家属焦急万分,张祥杰主任和安英俊医生向患者家属详细交代病情后,在患者血氧饱和度和血压很难维持的情况下,RICU曹臣龙主任、安英俊医生和薛琳护士备齐抢救药品和器材,并用转运呼吸机带着患者到达CT室,CT室值班医生张国伟以最快的时间完成了扫描,结果提示是死亡率极高的大面积肺栓塞!需要立即“溶栓”治疗!在屏幕前的所有医生屏住了呼吸。


接到消息的介入科主任张占利和副主任王伟迪已经赶到CT室,快速了解病情后,决定立即给予肺动脉溶栓碎栓术,患者被安全转运到介入科急诊手术。术中发现患者左、右肺动脉主干堵塞,血流动力学有改变,血压低,血氧饱和度低下,如果不急诊处理,患者随时会有死亡的风险,张占利主任和王伟迪副主任不但成功地为患者实施了肺动脉溶栓碎栓术,而且凭借丰富的经验,为防止下肢血栓再次脱落导致致死肺栓塞,又为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术后患者示意呼吸顺畅多了,胸闷,呼吸困难也明显减轻了,在场所有医护人员都长舒一口气,悬着的心才稍稍放松。但是患者股骨头置换术后,诸如出血等风险依然存在,我们还有硬仗要打,不能掉以轻心。
患者在转运呼吸机的保障下安全返回监护病房,当晚就脱离了呼吸机治疗,给予氧气吸入,血氧饱和度可达到96%,心率、血压逐渐正常,虽然溶栓成功了,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但张祥杰和曹臣龙两位主任再三强调:出血的并发症可发生在溶栓治疗过程中,也可发生在溶栓治疗结束后,不能大意,还应注意复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出现不明原因血红蛋白、红细胞下降时,应注意观察是否有出血并发症发生,包括:皮肤、黏膜出血,脑出血,消化道出血,腹膜后出血,泌尿系统出血,呼吸道出血,医生护士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处理突发情况。
急性大面积肺栓塞死亡率非常高,而患者抢救成功有几个条件:
01.判断信任
基层医院医联体的优越性和大夫第一时间的判断信任,与我们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团队紧密联系,而这个团队在十年前就参与全国肺栓塞救治项目,在肺栓塞诊断与救治方面遥遥领先
02.诊断明确
启动我院呼吸规范化诊治(PCCM)急救绿色通道,急诊科,呼吸与危重症学科RICU,CT,介入团队,分秒必争,在病人到来之前准备好人员、物品、应急预案
03.多学科协作
我们的呼吸与危重症团队,多学科协作的能力,高效的救治水平,离不开院领导的支持
04.患者家属的绝对信任
患者家属的绝对信任和配合,这一点非常重要。这四点是这个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我想不单单是患者的运气,也不单单是我们的运气。运气多了体现的应该是实力
此次患者的成功抢救,离不开基层医院,急诊科、CT室、介入科、呼吸与危重症多学科之间的通力协作,不但提高了危重患者的急救水平和诊治能力,同时打通了多个学科的急救绿色通道。
截止笔者发稿,11月12日,这位疑难危重患者,克服了诊断不明、生命体征极不稳定,术后、出血、死亡率极高等风险,在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病区在全体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无一并发症发生,仅仅住院六天,康复出院。
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在翟成凯院长和张祥杰主任的领导下,在急性致死性大面积肺栓塞的介入治疗上积累了十余年丰富的经验,成功救治了几百余例大面积肺栓塞患者,使肺栓塞死亡率下降到省内领先水平,充分显示了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在肺血管疾病诊治中的实力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