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你了解易栓症吗?
时间:2024年10月08日 点击次数:424
魏巍
近年来,易栓症导致的血栓事件反复发作,显著增加了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01什么是易栓症?
易栓症并非是一种特定的疾病,是指存在抗凝蛋白、凝血因子、纤溶蛋白等遗传性或获得性缺陷,或者存在获得性危险因素而容易发生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的病理状态,主要临床表现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易栓症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种。
遗传性易栓症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一般是由于凝血、抗凝和纤溶相关的基因突变造成,包括蛋白S缺陷症、蛋白C缺陷症、抗凝血酶III缺陷、FV Leiden突变、凝血酶原G20210A变异、遗传性高同型半胱胺血症及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突变等。遗传性蛋白S缺乏、蛋白C缺乏和抗凝血酶III缺乏,在中国人当中是比较常见的。
获得性易栓症是由于后天因素导致的凝血与抗凝机制失衡,进而引发高血栓栓塞倾向。比如:抗磷脂综合征、肿瘤、高脂血症、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等慢性疾病,以及长期卧床,手术,创伤等所导致的。
02哪些人群需要筛查易栓症?
哪些人群需要筛查易栓症?
1.小于50岁的 VTE 或无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发病年龄较低的动脉血栓形成患者;
2.无明显诱因的特发性 VTE 患者;
3.有明确家族史的 VTE 患者;
4.复发性 VTE 患者;
5.少见部位的 VTE (脾静脉、颅内静脉、门静脉、肠系膜静脉、肝静脉、肾静脉、上肢深静脉)或多部位、累及范围广的 VTE 患者;
6.标准方案抗栓过程中出现皮肤坏死、血栓加重或复发的患者;
7.新生儿暴发性紫瘾;
8.复发性不良妊娠(习惯性流产、胎儿发育停滞、死胎、子痫前期等);
9.有VTE病史或家族史者,拟行大型手术、妊娠期、使用性激素类药物及频繁长途飞行前可进行筛查。
03易栓症检测哪些项目?
易栓症三项:抗凝血酶Ⅲ(AT)、蛋白C活性(PC)和蛋白S活性(PS)
狼疮抗凝物检测:LA(dRVVT)
(采静脉血3ml,蓝色枸橼酸钠抗凝管,每周三上午检测)
1.抗凝血酶Ⅲ
抗凝血酶Ⅲ(ATⅢ)是抗凝系统中最重要的成分,它由肝脏合成,为一种多功能的丝氨酸蛋白酶的抑制物,可抑制凝血酶生成,具有强大的抗凝活性,占血浆抗凝血酶活性的70%。普通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可以极大增强AT的作用,使其抗凝活性提高1000倍以上。
遗传性AT缺乏相对罕见,获得性缺乏更为常见,可见于肝病、肾病、DIC、脓毒症、先兆子痫、严重烧伤、中毒等。由于AT活性降低会减弱肝素治疗的效果,因此在肝素治疗之前及治疗过程中都需要检测AT活性。
2.蛋白C
蛋白C(PC)由肝细胞合成,是一种维生素K依赖性的血浆氨酸蛋白酶原,与血栓调节蛋白(TM),蛋白S和活化蛋白C抑制物共同组成PC系统。活化蛋白C在Ca2+和PL存在条件下特异性灭活FVa和FVIIIa,抑制凝血。
3.蛋白S
蛋白S(PS)主要在肝脏合成,是一种维生素K依赖性且不具有酶活性的辅助因子,血浆中存在两种形式的蛋白S,一种是游离蛋白S,另一种是和补体C4b结合的蛋白S。只有游离的蛋白S可以作为辅助因子协同活化蛋白C,水解凝血因子Va和VIIIa,从而抑制凝血功能。
4.狼疮抗凝物检测:LA(dRVVT)
LA,是一组以磷脂和/或磷脂结合蛋白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总称,主要存在于抗磷脂综合征(APS)等自身免疫病患者中,亦是血栓形成和病理妊娠的危险因素。同时也可见于恶性肿瘤、感染性疾病等。
04临床意义
抗凝血酶Ⅲ
增高:主要见于血友病、白血病、再障性贫血等急性出血性疾病以及口服抗凝药的治疗中;
降低:1.先天性ATⅢ缺乏症;2.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时,血液抗凝作用减弱,如DIC、肝硬化、败血症、心肌梗死、心绞痛、脑血管病变、外科手术、妊娠症、深静脉血栓形成、肾病综合征等。
蛋白C和蛋白S
活性降低:蛋白C和蛋白S水平低下可能与产物不足或消耗增加有关。除遗传性缺陷外,常见于出血性疾病、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炎症性疾病、肾病、癌症、某些化疗药物的治疗等获得性因素。
05易栓症筛查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VTE急性期和抗凝用药会影响抗凝蛋白水平的检测,此时抗凝血酶、蛋白C、蛋白S的检测结果仅供排除性参考。因此,易栓三项的检查应在血栓急性期后、停止抗凝治疗两周以上进行。
2.抗凝蛋白活性水平还受其他获得性因素影响出现一过性降低,因此不能仅凭一次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诊遗传性抗凝蛋白缺陷。
3.LA的检测应在抗凝治疗前或停用口服抗凝药至少1周后进行,阳性结果应在12周后复测排除一过性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