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
预约电话:0373-3665182

2025年3月3日全国爱耳日——教你守护听力健康

时间:2025年03月03日 点击次数:454

杜霄

图片1.jpg

2025年3月3日是第26个全国“爱耳日” ,今年的主题是“健康聆听,无碍沟通”。耳朵作为我们感知世界的重要器官,让我们能聆听美妙的音乐、亲人的话语和大自然的声音。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听力却面临着诸多威胁。重视听力健康,掌握科学的爱耳护耳知识,对每个人都至关重要。

关注耳朵健康

一、耳朵的精密构造与工作原理

耳朵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外耳像一个收集声音的漏斗,把外界的声音收集起来,然后通过外耳道传递到鼓膜。鼓膜就像一个绷紧的小鼓皮,声音传来时,它会产生振动。这种振动被中耳的听小骨放大后,传递到内耳。内耳中有一个充满液体的蜗牛状结构,叫做耳蜗。耳蜗里布满了像毛发一样的细胞,这些毛细胞能把声音振动转化为神经信号,通过听觉神经传送到大脑,这样我们就能听到声音了。耳朵的构造和工作过程极其精密,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听力下降。

二、听力受损的常见原因

噪音污染:长时间处于高分贝环境是听力的“头号杀手”。比如工厂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建筑工地的嘈杂声、KTV和酒吧里震耳欲聋的音乐声。当我们暴露在超过85分贝的环境中,时间一长,就会对听力造成损害。戴着耳机长时间听高分贝音乐也是常见的伤耳行为。很多人在坐地铁、公交时,为了盖过外界噪音,会不自觉地调高耳机音量,殊不知这正一步步侵蚀着听力。

不良生活习惯:不正确的掏耳方式容易损伤耳道和鼓膜。有人喜欢用尖锐的物品,如发卡、火柴棍等掏耳朵,稍有不慎就会划伤耳道,引发感染,甚至导致鼓膜穿孔。长期熬夜、过度疲劳、精神压力大等也会影响内耳的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进而损伤听力。

年龄增长: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人体的各个器官都会逐渐出现衰老的迹象,耳朵也不例外。听觉系统中的毛细胞、神经纤维等结构会发生退行性变化,导致听力逐渐下降。这是一种自然的生理现象,通常表现为对高频声音的听力下降更为明显,比如难以听清电话铃声、鸟鸣声等。此外,老年人往往还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会影响耳部的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进一步加重听力损失。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听力受损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约有50%的先天性听力损失是由遗传因素导致的。一些遗传性听力损失可能在出生时就表现出来,而另一些可能在儿童期、青少年期甚至成年后才逐渐显现。遗传因素导致的听力损失可能是由单个基因突变引起,也可能是多个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某些基因突变会影响耳蜗内毛细胞的发育和功能,使其无法正常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神经冲动,从而导致听力下降。

耳部疾病:中耳炎是常见的耳部疾病,多由感冒、鼻炎等引起。炎症会导致中耳腔积液、鼓膜穿孔,影响声音的传导,造成听力下降。突发性耳聋则更为凶险,可能在短时间内就使听力严重受损,其病因复杂,与病毒感染、血管痉挛、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具有耳毒性,比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使用不当会损害听神经和内耳毛细胞,导致不可逆的听力损失。在使用这些药物时,一定要严格遵循医嘱,密切关注听力变化。

三、日常生活中的爱耳小贴士

远离噪音环境:如果无法避免身处高分贝场所,一定要佩戴专业的耳塞或耳罩,降低噪音对耳朵的伤害。听音乐、看视频时,将音量控制在60%以内,每次不超过60分钟。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让耳朵得到充分休息。学会调节情绪,减轻压力,保持身心愉悦。尽量减少使用耳机的时间,如需使用,选择头戴式耳机,它比入耳式耳机对耳朵的压迫和伤害更小。

正确清洁耳朵:不要频繁掏耳朵,耳道有自洁功能。如果确实需要清理,可使用柔软的棉签轻轻擦拭外耳道,但不要深入耳道内部。

预防耳部疾病:积极预防感冒、鼻炎等疾病,减少中耳炎的发生风险。一旦患上耳部疾病,要及时就医,规范治疗。

定期听力检查: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听力检查,尤其是儿童、老年人以及长期处于噪音环境中的人群。早发现听力问题,就能早干预、早治疗,避免听力进一步下降。

听力健康是我们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让我们从现在做起,践行“健康聆听,无碍沟通”的理念,用科学的方法呵护耳朵,让美妙的声音永远陪伴着我们。

了解这些有可能对您的就诊有所帮助